德兴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曲送给鄂温克民族 [复制链接]

1#

用了几个午休时间,终于把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看完了。

看完后心情很平静很安恬,就如同故事的讲述人,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——“我”那舒缓平淡的语调。

可能受先前一些阅读者寥寥几笔感悟的误导,我以为讲述的少数民族的故事有多么神秘、离奇,情节上会大起大落、大开大合,带给人猛烈的情感冲击。

至少我没有觉得,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这本书的价值和魅力。

这实在是一首送给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挽歌呵。

随着故事的推进,许许多多族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继逝去,可能会让很多人联想到余华的《活着》。

只是《活着》里的死亡太过沉重和悲伤,兜头而来,常常令人猝不及防,所以剧烈冲击着人心。

然而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里对死亡的记叙方式,却让人感到是那么平静自然。生命就像山林里呼啸穿过的风,像山涧呜咽流淌的溪水,从出生到消亡,源于大自然,最后又交还山河丛林,带着淡淡的哀伤,同时让人感到某种安慰。

抛开各任萨满充满神性的能力,和散落书中的各种奇幻的征兆,给这个古老民族笼罩了一层神秘的光环,还有对大自然的虔诚崇拜和高度依赖,除此之外,鄂温克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没有什么不同,甚至更赤诚和认真,更专注而纯粹。

对待感情忠贞专一,是我对故事中老一辈族人的一个强烈的感受。无论是“我”的父母林克和达玛拉,还是拉吉达和“我”,“我”再和瓦罗加,“我”的弟弟鲁尼和尼浩等等,感情上都是那么圆融和谐,两情相悦,即使姑父坤德对不如意的姑姑依芙琳,不管对方怎样折磨他,让他苦痛一辈子,他也没有抛弃对方,决绝离去。

这一点,让这个民族充满了圣洁美好的特质。当然,也体现了作者慈悲悯人的胸怀。

以部落的方式群居生活,又让所有人的情感、命运紧密相连,所以整个故事让人觉得温情动人。

看了书的跋,就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忧虑伤感的情绪。当一个以自然为生的民族受到现代文明发展的冲击,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必然会渐渐消亡,所以书中的人都先后死去,预示着这个古老民族的最后凋零。

从这个层面上来看,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是送给鄂温克民族的一首凄婉哀伤的挽歌。

最后说一下阅读上的小技巧,受困于里面众多冗长复杂的少数民族名字,令人有些头晕,我特意做了思维导图,才勉强理清人物关系,较为顺畅地读下来。

建议第一次阅读的读者不妨试试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