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兴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敦煌的又一奇迹,或早于莫高窟,黄沙掩盖不 [复制链接]

1#

今天的敦煌市不大,南北东西各三千米,一个九平方公里的小城。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著名重镇,是文化荟萃的国际都会。中原文化在这里扎根,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以及随着佛教文化东传而来的西亚、中亚文化也在此汇聚、碰撞和交融,多种宗教信仰也在这里共生共存,留下了丰厚见证,可以说敦煌是人类多种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十字路口。

从敦煌市西南行至阳关途中,道路左侧不远处即为*河,河床北岸为寸草不生的戈壁滩,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,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尽头的河床北岸陡崖上。

西千佛洞,因位于敦煌莫高窟(俗称千佛洞)之西而得名,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西千佛洞开窟年代无从稽考。巴黎藏敦煌遗书(沙州都督府阁经)有记佛龛之文日:“右在县东(寿昌县)六十里,香旧图云,汉(阙)佛龛百姓更营造。”推测文中所记佛龛当指此。据此可知,西千佛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,至少应与莫高窟属同时代建造。

敦煌遗书中有记载,当年规模不小,但由于地震大部分坍塌不存。鸣沙山西侧的这座千佛洞仅存22个洞窟。其中1至3号佛窟为唐代的,4至8号佛窟为北魏的,16号佛窟是晚唐的,还有一些佛窟因年代久远,风化严重已经无法辨别是什么年代的了。很多洞窟的塑像经清代和民国时期多次重修或新塑,但也有保留了原塑风貌的洞窟。

西千佛洞尽管现存洞窟较少,其艺术形式和内容的涵盖也相对比较单一,远不及莫高窟那样的丰富多彩,但走近它,你会发现保存下来的这十来个洞窟,在形制、结构、空间布局、造像题材和内容主题上,都独具风格,表现出很多与莫高窟的差异化。其中不乏精彩洞窟,如北周时期的8号窟,跟莫高窟神似。

这次到敦煌正值初冬,西北的早上,天亮得很晚。往西千佛洞去的路上,车窗外的沙漠很不真实,绵延不绝的沙丘似乎把你带离了现实的层面。到了西千佛洞门口,太阳刚好跳出远方的山头,沙丘戈壁在光线下只剩一个个轮廓,满目黄沙,很轻的感觉,但又很寂寥。

西千佛洞的门口,没有游客。从小路下到崖壁底下,崖上一一个个废弃的洞窟,月亮挂在崖壁顶部。河边的绿洲面积不大,却很繁茂,小环境极显幽静。这里的树木都很苍老,漫长的寒冬,塞外的风沙雨雪,使它们只剩一身傲骨,顽强而缓慢地生长,那参天杨的树干是的白色。好些年前,*河也在远处拐弯后改道了,留下一条不深的宽宽的干河床,变成了一个地处低凹的背风小公园。

来西千佛洞参观给人的感觉与参观莫高窟完全不同。这并不是说这里的佛窟雕像没有莫高窟的好,规模没有莫高窟的大,而是这里的参观过程让人觉得心境平和、放松,就连讲解员都令你感到亲切自然,她不但轻声慢语地为游客讲解,游客还随时可以与她互动,或提出问题,讲解员也会不厌其烦地为大家做详细的解答。

当讲解员打开第七窟的小门时,龛楣上那幅北魏的壁画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,向我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时空,这是一幅交脚弥勒说法图,人物造型古朴,色彩绚丽,石绿,土红,紫蓝与黑白交映,尤其是那大面积的石绿岩彩,绿的那么清纯干净,就像一股春风,让这小小的洞窟,一瞬间变得通透敞亮,阳光透了一点进来,洞里更温暖了,仰头凝视着这些北魏的绿色,就像头顶的一抹浓绿的绿荫,而这片绿荫,这些满室的壁画,白的发亮,绿的青翠,红的浓郁而庄严,让我觉得它们仿佛昨天才刚刚画好,就像画画的画师们才刚刚离开,这抹绿色伸手可及,带给我时空的穿越感,又让我为自己出现在这而感到庆幸,这么漫长的岁月之后,看到它们这如新的模样,真的受宠若惊。

比起声名鹊起的莫高窟,不过是一山之隔的西千佛洞依旧在峭壁上默默无闻。唯有那些残存的壁画与造像,在历经千年黄沙过后,顽强地保持着鲜亮的色彩,供后人凭吊与怀古,遥想那个曾经明丽鲜妍的佛国世界。

来源:转载自网络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